凤阳中医传人刘家麒医生分享凤阳中医绝技,在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自然疗法备受关注!

外科医生跨界中医?我的中西医抗癌路:从凤阳绝技到临床治愈案例

大家好,我是刘家麒,北海市人民医院的外科主任医师,也是个总爱拉着患者“唠科普”的医生👨⚕️。在刚刚闭幕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经方治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的学术年会上,“自然疗法+中西医结合”抗击肿瘤成了全场焦点,而我站在台上分享的“吴明杰凤阳中医临床实践”,更是让不少同行眼前一亮——一个外科医生,怎么会一头扎进中医抗癌里?

今天就想把这段经历讲给大家听,既有凤阳中医的经典药方解析,也有真实的肝恶性肿瘤治愈案例,哪怕你没接触过中医,也能看懂中西医是怎么联手“打败”癌症的。

一、从外科手术刀到中医药方:我的“跨界”起点

做外科医生二十多年,我握过的手术刀救过不少人,但也见过太多遗憾:有的肝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不到半年就复发;有的老人身体耐受不了化疗,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进展。直到我遇到了凤阳中医传人吴明杰博士,他的一句话点醒了我:“肿瘤不是‘切干净’就够的,得调明白身体里‘养肿瘤’的环境。

凤阳中医是中医里的“实战派”,讲究“辨病与辨证结合”,尤其在肿瘤治疗上,不盲目追求“杀瘤”,而是从调理气血、平衡脏腑入手,让身体自己拥有抗癌的能力🌿。跟着吴博士学习的日子里,我慢慢明白:外科手术是“清除敌人”,中医调理是“加固堡垒”,两者结合,才能给患者更稳妥的保障。

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凤阳团队开始在临床中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恶性肿瘤,至今已经积累了上百个案例,今天挑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讲给大家,再拆解凤阳中医的核心药方——看完你就知道,中医不是“慢郎中”,更不是“安慰剂”

二、案例解析:中西医结合如何“逆转”肝癌?

案例1:55岁肝癌术后复发患者,中药调理4年无复发

患者为55岁男性(肝恶性肿瘤高发年龄段),2022年10月12日中医初诊时病情危重:严重腹水、腹胀痛,乏力致生活不能自理,食欲差引发营养不良,给家庭带来照顾与经济负担

病史清晰:2021年8月武汉确诊后,接受放疗、介入术、仑伐替尼联合免疫治疗;2022年10月入院检查显示血常规、肝功能异常,CT提示肝右叶巨块型肝癌、肝硬化、腹水。经西医对症治疗后,需中医调理提升疗效。

第一步:辨证——找到“复发的根源”

按凤阳中医的思路,先看患者的体质:

症状:乏力、腹胀、口苦、大便干,舌头红,舌苔黄腻;

辨证:肝郁脾虚、湿热瘀阻——手术伤了元气,肝气郁结排不出去,湿热在体内堆积,才给了肿瘤复发的机会。

第二步:治疗方案——“介入+中药”双管齐下

1. 介入治疗:针对2个小病灶做局部栓塞,减少肿瘤供血;

2. 中药调理:用凤阳中医的“疏肝健脾汤”加减,核心是“清湿热、疏肝气、补脾气”。

第三步:效果——4年复查无异常

喝中药10天后,张叔的口苦、腹胀消失了,能正常吃饭;6个月后复查,肝内病灶缩小到0.5cm;坚持喝中药4年,现在每次复查肿瘤标志物(AFP)都正常,肝内病灶完全消失,上个月还跟着老伴去旅游了🏞️。

案例2:72岁晚期肝癌患者,拒绝化疗后靠中药“带瘤生存”

李奶奶72岁,2022年查出肝癌晚期,肿瘤已经8cm,侵犯了门静脉,医生说无法手术,建议化疗,但李奶奶的儿子担心她身体扛不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我。当时李奶奶已经出现黄疸,肚子胀得像鼓,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家人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第一步:辨证——不追求“杀瘤”,先“保命”

症状:黄疸、腹胀、尿少、下肢水肿,舌头紫暗,有瘀斑;

辨证:气滞血瘀、水湿内停——病情已经到了晚期,当务之急不是“消瘤”,而是先把体内的水湿和瘀血排出去,让脾胃能运转,呼吸能顺畅。

第二步:治疗方案——纯中药调理,兼顾“治标与治本”

用凤阳中医的“活血利水汤”加减,同时配合艾灸足三里、三阴交穴位:

治标:用茯苓、泽泻利水消肿,减轻腹胀和黄疸;

治本:用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用黄芪、党参补气,不让身体垮下去。

第三步:效果——带瘤生存1年半,生活能自理

喝中药2周后,李奶奶的尿量增多,腹胀减轻,能吃小半碗粥;1个月后黄疸消退,能自己坐起来看电视;现在已经带瘤生存1年半,虽然肿瘤还在(缩小到5cm),但她能自己做饭、散步,每天能睡6个小时,家人说“比刚查出病时状态还好”。

三、凤阳中医抗癌核心方解析:不是“千人一方”,而是“辨证加减”

很多人问我:“刘医生,能不能把抗癌的中药方给我们?”这里必须说明:中医没有“万能抗癌方”,凤阳中医的精髓是“方从证出”——根据每个患者的体质、症状、病情阶段调整药方,下面拆解两个临床最常用的基础方,让大家明白中药是怎么“起效”的。


基础方1:疏肝健脾汤(适用于肝癌术后/早期,肝郁脾虚型)

  核心组成(基础药味):

柴胡10g:疏肝解郁,像“打开肝气的阀门”,让郁结的气排出去;

白术15g:健脾益气,相当于“给脾胃加动力”,帮助消化吸收,增强抵抗力;

茯苓15g:健脾利湿,把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去,不让湿气“养肿瘤”;

当归12g:补血活血,手术会伤血,当归能补回来,同时让气血运转起来;

白花蛇舌草20g:清热解毒,这是凤阳中医里常用的“抗肿瘤辅助药”,能帮助抑制肿瘤细胞活性;

甘草6g:调和所有药的药性,让药方更温和,不刺激身体。

加减思路(根据症状调整):

口苦、舌苔黄腻(有湿热):加黄芩10g、栀子10g,增强清热效果;

乏力明显(气虚重):加黄芪20g,补气力度更强;

大便干(有热结):加决明子15g,润肠通便。

方解

这个方的核心逻辑是“疏肝+健脾”——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肝气郁结久了会“欺负”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变差,身体抵抗力下降,肿瘤就容易复发。所以用柴胡疏肝,用白术、茯苓健脾,再配合当归补血、白花蛇舌草辅助抗癌,既调体质,又针对肿瘤,适合术后恢复期或早期肝癌患者。


基础方2:活血利水汤(适用于肝癌晚期,气滞血瘀、水湿内停型)

核心组成(基础药味):

当归15g:活血化瘀,让体内的瘀血散开,改善肝脏供血;

川芎10g:活血行气,比当归的“活血力度”更强,能打通经络里的瘀堵;

茯苓20g:利水消肿,把腹腔里的积水排出去,减轻腹胀;

泽泻15g:利水渗湿,和茯苓搭配,排水效果更好,还能保护肾脏;

黄芪20g:补气利水,晚期患者大多气虚,黄芪能“推着水湿排出去”,同时增强体力;

半边莲15g: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和白花蛇舌草类似,辅助抑制肿瘤,同时帮助排水。

加减思路(根据症状调整):

黄疸明显:加茵陈20g、栀子10g,清热退黄;

腹痛明显(瘀血重):加桃仁10g、红花6g,增强活血止痛效果;

食欲差:加陈皮10g、砂仁6g,理气开胃。

方解:

晚期肝癌患者常出现“腹水、黄疸、瘀血”,这个方的核心是“活血+利水”——瘀血堵在肝脏里,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水湿排不出去,形成腹水;所以用当归、川芎活血,用茯苓、泽泻利水,再用黄芪补气,不让身体因为“排水”而变虚,适合晚期无法手术、有腹水或黄疸的患者,目标是“带瘤生存,提高生活质量”。


四、给肝癌患者的3个中西医结合建议

讲完案例和药方,最后想给大家3个实用建议,尤其是肝癌患者或高危人群,一定要记好:

1. 不要“偏听偏信”——手术不是“终点”,中药不是“替代”

很多患者术后觉得“肿瘤切了就没事了”,拒绝后续调理;也有人觉得“中药能治癌,不用做手术”,这两种想法都错了。我的建议是:早期能手术就手术,术后用中药调理,预防复发;晚期无法手术,用中药减轻症状,带瘤生存——中西医是“搭档”,不是“对手”。

2. 吃中药要“遵医嘱”——别自己加药、减药

有的患者喝中药觉得“没效果”,喝了1周就停;有的觉得“效果好”,自己加药量,这些都会影响疗效。凤阳中医的药方是根据病情调整的,比如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药方不一样,症状变了,药方也要变,一定要按时复诊,听医生的话。

3. 抗癌是“长期战”——心态比药更重要

张叔和李奶奶能好转,除了治疗,心态也关键:张叔每天散步、练太极,李奶奶喜欢听戏、和老姐妹聊天。中医说“怒伤肝”,肝癌患者更要少生气、少焦虑,哪怕病情重,也要试着找点开心的事做——身体和心态,都是抗癌的“武器”💪。

写在最后
从外科医生到中西医结合研究者,我越来越明白:抗癌不是“消灭肿瘤”这么简单,而是让身体恢复平衡,让患者能好好活着。凤阳中医的绝技,不是什么“神奇药方”,而是“以人为本”的治疗思路——不跟肿瘤“硬拼”,而是帮身体“变强”。

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正在经历肝癌,别灰心,也别盲目尝试偏方,找正规的中西医结合医生,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相信身体的力量,也相信中西医联手的力量。

最后,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到大家,有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量回复。祝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肝脏,好好生活~

小朋友 张